有机肥发展:各地各部门深入扎实推进“三农”工作
【有机肥发展:各地各部门深入扎实推进“三农”工作】风吹过希望的田野,一片收获在望的景象。东北平原的水稻颗粒饱满,黄土高原的苹果红润可爱,东南沿海的鱼虾新鲜肥美,黄淮海的青纱帐一目了然……
春种夏云,秋收冬藏。稳定农业基本盘,保持良好的农业基本盘,保持良好的农业基本盘。“三农”基础是应变局,开新局“压舱石”。对于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大国来说,“三农”向好,全局主动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决问题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首要任务,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、重要讨论和重大部署,地方和部门扎实实施,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历史成就,发生了历史性变化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较大水平,农民生活显著改善,农村面貌焕然一新。
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
秋天的中原大地,渠田相连,平坦如织。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今年迎来了小麦和玉米的双丰收。农田里的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,村口不时有满载玉米的农用车进出。
“今年虽然干旱,但浇水充足,玉谷从种植到收获,浇水四次。多亏了高标准的农田建设,打机井和通电,浇地并不难。”在农舍里,村民孙六一边把一堆玉米棒铲进手推车,一边高兴地说。
一切都很悠闲,吃得很大。十几亿人要吃饭,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,提出了保障粮食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,实施了以我为主、立足国内、保障产能、适度进口、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。
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,总书记深刻指出,“中国人的饭碗应该随时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”“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安装中国粮食”。
2014年5月,总书记在河南省张市镇高标准粮田考察中强调,粮食生产基本在耕地,命脉在水利,出路在科技,动力在政策上。这些关键点要逐一落实,努力在高基点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。
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,各地、各部门大力落实“藏粮在地,藏粮在技”战略。各地严格遵守18亿亩耕地红线,到2021年底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,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;加快建设三大国家育种基地和216个主要县,加快建设区域性良繁基地,农作物自主育种品种占95%以上。
为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,实施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,完善水稻补贴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,推进三大主要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,实现主要粮食县全面覆盖;落实党和政府粮食安全责任,促进主要粮食产区、主要销售区、产销平衡区共同保护面积和产量。
“前段时间,我特别担心抽穗期的两三百亩晚稻。感谢村里用水库水填满了这个池塘。”近日,在江西省鄱阳县田凡街镇吴家村,粮食种植者陈子元早早来到池塘边打开水泵,听到水流进灌溉渠的声音。他松了一口气。
今年江西遭遇罕见干旱。8月中旬,鄱阳县紧急协调附近水库放水,但位于引水渠末端的吴家村仍看着水叹了口气。镇上召开了由市长主持、有关部门、村干部、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,最终明确了轮流用水的原则。这使得吴家村近4000亩水稻免收。
天道酬勤。面对今年国际粮价高位波动、农资涨价、极端天气、局部疫情影响等挑战,我国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,克服困难。夏粮和早稻增产,秋粮有望再次收获。这场季节性的硬仗有效地考验了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。
秘书长指出,目前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升级。今后,农产品的供应不仅要保证数量,还要保证多样性和质量。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,推进品种培育、质量提升、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。
树立大食物观,从耕地资源拓展到整个土地资源,宜粮则粮,宜经则经,宜牧则牧,宜渔则渔,宜林则林……扎实推进,努力走出集约化、高效、安全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。
纵观广袤的农田,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54%以上,靠天吃饭的局面加速变化;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%,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、超级稻、白羽肉鸡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,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%。
粮食产能在十年内达到了1000亿公斤的新水平。2021年,粮食产量连续第七年稳定在1.3万亿公斤以上,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。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在人们的餐桌上。从目前秋粮情况看,今年粮食产量可达1.3万亿公斤以上。
促进农民生活更幸福
金秋时节,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人们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。固原市泾源县东山坡村扶贫户余全福最近买了一台大型电动割草机。家里养的牛越来越多,饲草用量也越来越大。原来的小型割草机还不够。
“多亏了党的好政策,我不仅脱贫了,还成了村里的养牛户。”余全福说,下一步就是再养十几头牛,让日子更红火。
曾经“苦瘠甲天下”村民们更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。
总书记深刻指出,“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,忘记农民,淡漠农村”“一代又一代,既要加快脱贫致富,又要全面振兴农村,走向现代化”。
八年艰苦卓绝,八年攻坚拔寨,历史记录了这一伟大实践。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,扶贫攻坚战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展开——
22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到党中央“军令状”省、市、县、村“五级书记抓扶贫”;驻村工作队25万余人,县级以上单位派出的驻村干部300多万人,做到户户负责,村村有帮扶队;实施东西部扶贫合作,发展特色产业,加强技术培训……亿万人不懈努力,现行标准下,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历史性解决了行路难、吃水难、用电难、通讯难、上学难、就医难等问题,创造了辉煌历史的人间奇迹!
扶贫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地方政府继续推进全面扶贫与农村振兴的有效联系,加快完善生活津贴、医疗保险、医疗援助等相关支持和保障措施,做好扶贫搬迁工作。
秋分节气,黄土高原云卷云舒,层层森林逐渐染色。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,山上苹果红得正艳。近年来,村里发生了很多变化:苹果“吃”有机肥,果园搭防雹网,冷库建在家门口,可错峰销售,保证收入。
“在过去,我们不得不等待水果经销商上门购买,价格无法决定。现在苹果的质量提高了,我在网上卖,去年卖了7万斤,净赚了30多万元!”村民张彦斌高兴地说。如今,在宝塔区,从事苹果生产的果农有12.6万人,苹果延安革命圣地的另一张名片。
丰收的果实,映衬着亿万农民的笑脸,也增加了人们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农业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。
秘书长指出,通过发展现代农业,改善农村经济,提高农民工工作技能,加强农业支持政策,扩大基本公共服务,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,增加农民收入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率,增加收入。各地加快初加工和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,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.6%;休闲农场、观光农场、农舍30多万家,年营业收入7000多亿元;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4200多亿元。
现代生产经营促进收入的增长。中国以培育计划为出发点,每年培养100万农民。各地加快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和95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培育,推动7800多万小农户。
改革给了农民“定心丸”。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、承包权、经营权“三权分置”政策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,长期保持不变;基本完成承包土地确认登记认证,2亿多农民领取证书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,农民财产权更多。
农民的担忧继续得到解决。加快农村供水供电、交通道路、宽带网络、学校医院等设施建设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覆盖农村适龄居民,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,2895个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平衡。2021年,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,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达到了很大的水平。
努力实现农村宜居宜工宜业
“产业繁荣,生态宜居,乡风文明,治理有效,生活富裕”总书记提出的20个字,彰显了农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,也寄托了亿万农民的真切期待。
农村地区具有农产品供应、生态屏障、文化遗产等重要功能。农村环境直接影响到米袋、菜篮子、水箱、城市后花园。
秘书长强调,要调整农业投资结构,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,增加有机肥的比例,完善废塑料薄膜的回收处理制度。继续开展农村生活环境改善行动,实现国家行政村环境改善全面覆盖,基本解决农村垃圾、污水、厕所问题,建设美丽农村,保持人民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。
近年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了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计划》和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五年行动计划》(2021-2025)。各地方、各部门努力工作,不断擦亮农村绿水青山,扎实解决农民问题“小事”,交出漂亮的答卷。
潮白河畔,微风习习,草木葱茏,不远处的红灯笼点缀着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农家院……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曾经历过“脏乱差”道路坑坑洼洼,附近池塘里堆满了畜禽粪便。
近年来,经过清理池塘、修建道路、拆除违章建筑、牲畜圈养等系统改造,池塘变成了荷塘,水泥路修建到门口、小广场、小亭子干净清爽。村庄变得美丽后,村民们建立了一个农舍,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国农村生活环境更加宜居。截至2021年底,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70%,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自然村比例稳定在90%以上,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控制。
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绿色。实施果蔬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种植养殖循环农业试点,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模式。化肥农药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趋势,平均利用率达到40%以上。畜禽养殖县全县推进粪便综合利用,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6%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%以上,农膜回收率达到80%以上。
生态系统更健康。全面推进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草、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开展大规模土地绿化行动。长江十年禁渔取得初步成效,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。
日子越来越红火,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越来越多的农民房屋前后干净整洁,生活习惯干净卫生,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
“你家有多少颗星?”近日,贵州省修文县部分村民见面,经常聊天“星级文明户”选择。在龙场街沙溪村上田坝组,许多村民的屋外挂着“星级文明户”标志。在这个小品牌上,有勤劳致富星、垃圾分类星、不滥用宴会星、无秸秆焚烧星、无非法建房星等10个内容。
“小评比”触动观念的巨大变化。近年来,各地不断推进农村改风易俗,倡导孝老爱亲,勤俭持家,文明新风吹遍农村。
总书记指出,“农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,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,农耕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”“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促进农村经济、农村法治、农村文化、农村治理、农村生态、农村党建”。
按照秘书长的要求,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制度逐步完善,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。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,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,弘扬优秀农业文化。
各地、各部门加强“钱,地,人”要素支持。以农村振兴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点,制定土地利用政策,确保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一体化发展,全面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殊就业计划,大力培养农村工匠,引导城市人才服务农村,农村创新创业蓬勃发展。
务农重本,国家大纲。
总书记深刻指出,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最艰巨、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,最广泛、最深刻的基础仍在农村。”
“三农”该领域的历史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。面对未来,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,数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,努力工作,全面推进农村振兴,将在希望的领域画出更加壮丽的画卷!